当前位置: 北京消费网 > 财经 > 要闻 > 正文

让爱回家,说出牵挂

来源:| 2018/4/29 17:34:16|

——2019中国平安再送万名外出务工者回家团圆

妈妈已经上车了,可小孩子哭着不让走,拼命地向车里伸手要妈妈,奶奶抱住了他。当大屏幕上放出这样一张照片时,48岁的花芳忽然坐直了身子,“我们家以前就是这样的。”

花芳的老家在安徽淮南农村,来上海打工好几年了。今年春节前,她将搭乘中国平安提供免费巴士,返乡团圆。2018年12月23日,中国平安又一年的“一路平安·让爱回家”公益活动再次启动。今年,中国平安在春节前夕包下200多辆巴士,在全国范围内开通 150多条线路,免费送10000名贫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团圆。

“一路平安·让爱回家”是中国平安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长期举办的公益活动,已经持续至第五年,公益模式也更加丰富。1月5日,活动在上海为外出务工人员举办了一场“心理公开课”,邀请来了国内最专业的亲子沟通培训团队的金牌讲师,帮助长期在外务工的家长们更好的连接孩子的内心。

这堂课上,数十名家政阿姨听得聚精会神,花芳就是其中之一。

 

【远隔的亲情,受伤的心灵

“为什么我们的心是好的,说出来的话却会伤害孩子?”亲子沟通公开课上,主讲老师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听讲的阿姨们一时被问住了。

参与公益课程的家政阿姨大都来自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她们长期工作在上海,而孩子却留守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看护长大。跟远隔他乡的孩子沟通,成了很多家长难题。

“作业写了吗?”,“上课注意听讲了吗?”,“考试成绩怎么样?”,平时给家里打电话时,家长们往往以这些问句开头,而他们得到的,只有孩子几个字回答,对话很快陷入沉默。主讲老师开场就直指个中问题——这样的“沟通”,意味着孩子的感受并未被关注。

这堂公益课的主题就是“如何与异地他乡的孩子沟通”。

 

花芳和丈夫很早就离开农村老家外出务工了,他们走的时候,小儿子才一岁多。平时,夫妻俩只有在“五一”或春节才会回家。孩子小的时候,每次他们从家里走时,小儿子都会扯住花芳的包,哭得撕心裂肺,四五个大人都扯不掉他的手。花芳只能硬下心肠离开,回头又止不住地掉眼泪。

更让她难过的是,等到孩子长大些后,他们离家时,孩子不再送了。奶奶看到便会说,“爸爸妈妈走了,你们也不管。”而孩子的回答是,“无所谓了”。

花芳的经历,也是众多外出务工者共同的刺痛。这种情形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留守儿童们受伤的心灵。著名公益组织“上学路上”2018年10月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指出,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课题组就曾做过相关研究,该研究评述称,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

两个儿子的抵触心理,曾长期困扰着花芳。好在如今,两个儿子都已长大,双双考上大学。花芳回忆,小儿子直到考上大学,离家念书后,对她的态度才有所转变,开始每周给她打个电话,嘱咐她,“少干点,别太累,留个好身体。”而大儿子的性格一直比较安静,不善表达。

花芳的工作是钟点工,一般她会同时在三四个家庭工作。打扫、煮饭、看孩子,干完一家就得急忙赶去另一家,每天,她的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1个小时。两个儿子大学的学费,都是靠她打工挣出来的。

【沟通不能等,爱要说出口

小时候,孩子会跟花芳抱怨,“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是爸爸妈妈买的,我们的就是爷爷奶奶买的?”花芳和丈夫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离家打工了,那时候,村里还没几个人出去。

“小孩子没带,我也很委屈,我在外面挣钱,也是为了他们。”面对孩子的抱怨,花芳总是不知该如何解释,说多了,孩子会更有怨气,“你们就会提钱。”

事实上,孩子们最为渴望的,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公开课上,主讲老师指出,在孩子0到3岁期间,如果家长长期缺位,很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缺乏安全感,转而在其他人际关系中过分寻求;同时,留守儿童往往会比一般孩子更难承受挫折,其心理动因,就是幼时缺乏“被爱”的感觉。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惊人的数据: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联系的次数不超过4次。

花芳记得,孩子七八岁时,她打电话回家,孩子会赌气不叫妈妈。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隔阂甚至会积重难返。听讲的刘大姐,一提到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就会止不住叹气,“已经疏远了”。刘大姐来自重庆,女儿一岁多时她就出来打工了,如今女儿已经26岁了。前些年,女儿也来到上海打工,刚来的时候没处落脚,就在妈妈那住了10天,找到地方后很快搬走,从此再也没有登过妈妈的门。

从前,女儿上初中的时候,刘大姐回老家时去学校看女儿,老师帮忙去叫人,女儿却怎么也不愿意出来见她。

沟通不能等,亲情不是将来时,而应是进行时。在课上,主讲老师给出了非常实际的解决办法——跟孩子视频,哪怕没什么话可讲,也要留出时间,互相陪伴。同时,老师建议,父母最好能主动向孩子讲讲自己的近况,“爸爸给你发张照片、这就是爸爸工作的地方,这位叔叔是爸爸的好朋友”,“妈妈今天有件特别烦心的事,不过说出来好多了”……

听课的家长们不断点头,纷纷拿出手机,把屏幕上的指导一张张拍下来。

 

来听课的家政阿姨,不少年龄都在四五十岁,孩子都已成年。她们在课上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孩子总是玩手机游戏,不理我,怎么办?这里,老师也给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只要重复你看到的事情就好”,比如,“真刺激”或“你们是在配合吗?”

爱是没有理由的,但爱是有方法的。这次课上,中国平安联合国内最专业的亲子沟通培训团队青豆书坊,印刷了一本手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异地父母版),发放给公益课堂上的家长们,意在让家长和孩子们有更多彼此倾听的机会,互相表达爱和关怀,而这正是一切沟通的契机。

【在一起,才美好

这本手册的封面上印刷着“在一起·才美好”,这六个字正是今年“一路平安·让爱回家”公益活动的主题。

这次活动的地点,在上海58同城的培训室内,前来接洽工作的家政阿姨都能进场听讲。只要一进门,主办方就会为阿姨发放一个厚实的麻布手提袋,里面装着《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手册,还有一张活动问答卡。

问答卡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一路平安,让爱回家”是中国平安集团和国家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核心是在买票回家最难的春运期间,在外来务工者最密集的城市,开通大巴专线,免费送有需要的工友回家。

“一路平安·让爱回家”是中国平安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长期举办的公益活动,今年已经是该活动持续开展的第五个年头了。2018年12月24日,“一路平安·让爱回家”特别活动——异地父母亲子沟通专家公开课,首场在京启动,由青豆书坊首席培训师、国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朱芳宜主讲。

此系列公开课还将陆续在上海、深圳、南京等5个城市开讲10场,由中国平安联合中华救助基金会、中建集团、58同城、中诚联盟等机构共同举办。从往年的突破距离隔阂、送家长回家入手,今年的活动更是特别筹划了家庭沟通指导,旨在深入务工者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拉近与家人的距离,彼此倾听,相互抵达,真正实现“在一起,才美好”。

北京首场公开课那天,正是“平安夜”。当晚,主讲老师带领阿姨们现场进行了一次“角色扮演”,模拟团聚后母子分离时的场景,当阿姨们模仿孩子的语气说出“妈妈我不想让你走”时,纷纷难忍落泪。老师给在座的每位母亲发放了一张彩色的便签,让大家写下了最想对家人说的一句话。课程结束后,便签被折成了一只只纸飞机,阿姨们迎着台前的光亮,一起放飞祝福和希望。

 

一路平安·让爱回家”是中国平安“三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村工程”包含“村官”、“村医”、“村教”三个主要项目,旨在帮助贫困乡村从产业经济、医疗和教育全方位的脱贫。今年“让爱回家”项目的系列家庭融合课程,后续也将在“三村晖平台”上线,进一步惠及其他偏远地区的小学学生。

随活动发放的问答卡上,特意提示了获取返乡车票的方法:只要下载注册三村晖APP,进入“让爱回家”专区就可领取车票。

“三村晖平台”是中国平安为更好地实现三村工程、助力扶贫而量身打造的志愿者公益平台。一方面,简单的手机操作降低了技术门槛,贫困务工人员可以通过注册三村晖平台,快捷领取回家车票。另一方面,三村晖平台以发布公益任务的形式,在吸引集团内员工参与的同时,也为平安客户以及其他生态伙伴的加入提供便利,联动各方,一起传播“在一起,才美好”的理念。

今年,花芳打算干到一月底,就乘活动提供的免费大巴回家。平时,她的兜里总是装着一大串钥匙和门牌,那是踏实肯干多年,客户们给予的信任。这次,她也收获了抵达心灵的钥匙。

那是来自每一份公益爱心助力者的祝福:“好好沟通,在短暂的时间里,过个和和美美的春节。”